Category: essay
-
又到了一年留学申请季
世界的交流被疫情耽误了2年之后,大部分地区似乎是要回到一个慢慢重启的过程中了,当然某些地区因为某些原因这样那样我们是没办法阻止的;伴随重启而来的是新一轮的留学申请,家里又有亲戚加入了这个留学大军,脑子还算清醒我是比较欣慰的,所以我就帮忙了一些申请工作,主要是文书部分 在跟亲戚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让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国内现状,感觉需要拿出来记录一下 1.国内理工科大学生的翻墙能力和翻墙人数有了实质上的大幅下降 2.在教培行业被打击的情况下,留学中介漫天要价的情况更加严重,利用信息差一些无良并且无能力的中介在肆无忌惮向一无所知的学生要钱 关于第一点,其实这个跟学生的自主性有关,如果5人小组写作业有一个人搞得定,大部分情况下其余4个人都是会选择不做的,更何况这个作业需要配置一定的软件环境,而这个软件环境需要翻墙去上某些官网查setup;打不开外网 -》无法setup的死循环我真的亲耳听到了。回想起我上学的时候宿舍直接的IPV6,还有各种渠道发过来的自由门,真的现在环境差了好多好多。最近一直关注的某个国内youtuber也在担心翻墙管控和惩罚的落实情况,实在是为被某度和某头条毒害的下一代感到担忧,信息的分辨识别检索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关于第二点,其实感觉有点搞笑,这么多年了留学还在讨论“要不要找中介”这个问题,在网上看了很多例子,还是那套“交了钱保证申请怎样怎样,结果真交了钱各种拖延翻脸不认人”的例子;国内留学中介其实本质上就是信息差生意+贩卖焦虑,中医那套“吃了死不了人,说不定就成了”的理论在这个行业真是被发扬光大了 其实留学生差的就是时间和意愿去自己一个个查各个学校的申请网站信息,以及某些有相关从业经历的人帮忙指导PS和简历,前者留学中介可以做,不过看样子跟后者一样,估计就哪个学MBA或者英语的留学生打着“金牌中介老师”的名头随便给介绍介绍加写写没有单词拼写错误的三流文字内容罢了;看twitter上的例子,完全不懂计算机专业的人给这些学生随便推荐学校的情况不是少数 其实说来惭愧,我自己当时出国来的时候父母也是鬼使神差地给新东方留学出了钱,给了他们一个中文初稿之后他们所谓的“文书老师”照本宣科地翻译了一下传回来就没有然后了,父亲还专门打电话给负责联系的所谓老师问情况,结果那边还说什么非工作时间不负责什么什么的,看样子这么多年了中介的套路还是那个鬼样子:收钱之前一副德行,收钱之后另一副德行 其实老实讲,留学申请这块应该是个不错的市场,你如果能把选校和文书润色这两小块生意做好了,加上这防火墙的红利,其实是有赚头的,但是看现在的情况,你要是想吃这碗饭,你就得做好被铁拳猝不及防敲打的准备,想想还是算了
-
反日游行回想
在网上看了一些对于915反日游行事件的回顾和反思的视频节目,感觉中国底层群众还是素质堪忧,在煽动和周围气氛渲染下会有非常多不理智的举动,想要做到人民开化还是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工作,但是估计政府也不太希望,也不想这么做吧
-
代沟
最近关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生活确实正常了很多,果然social network是有毒的,想起来前些日子跟印度同事谈论起来everyone tries to pretend to be good at facebook,其实道理我懂,想真正意识到和做到独善其身还是废了一点时间和决心,终于能够继续静下心来学习web 日前有个亲戚的孩子在家里借住两日,几日相处下来真心觉得对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界限意识的人,实在是有点处不来,也意识到自己确实是一个相对喜欢独处的人。父亲前几天打电话在说起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加州如何如何,依稀记得之前还在谈说这个女生读完书了还没有男朋友什么的,现在有了个异地恋的进展感觉就像是对方解脱了一样,想想实在有些可笑,但是个中滋味又无法对父亲全盘托出,说了估计很多他也无法理解,在看过了一些事情之后,总觉得很多人把结婚这件事看的理所应当,也大抵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相处中的人,我虽不清楚真正涉入其中后自己会如何,但是看到身边的一些苟且和不悦之事,还是觉得需要慎重以及暂时自己似乎也处理不好结婚这么大的问题。 美国劳动节假期出门买东西时遇到一个许久不见的本科同学,他不久之前结婚,我便试探着问了问,“结婚前后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换来的只是微微一笑和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我不晓得是不是因为我们本就没那么熟悉所以不方便细谈,或许也因为本身没那么美好所以姑且就不讲了,不过看起来似乎两者都有吧。结婚,承诺和责任,很多人或许迷迷糊糊地做出了选择,但是我希望我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要抱着半点玩玩看和不确定的想法,但是反过来想想想,做家长的带孩子都是头一遭,做妻子丈夫的何尝不也一样呢,没有十足准备就开始做的事情在这个社会上太多了 夏天已经快要结束,门廊上的小草挨得过秋天,我的新工作能在冬天有着落吗? 多说一句,一位本科室友结了婚,但是又发生了之前初中同学结婚一样的事情,人心啊 好久没有跟甲甲详谈,希望她现在备考和工作一切顺利吧
-
大神的“未来计划 ”
听到wangyin这个名字还是从师兄和涛哥的耳朵里,在膜拜了一番从网上搜到的英雄事迹之后,最开始知道他的第一年里,我一直拿他当“技术大神”般的存在,并且视各种学术界苟且之事为不齿的高尚人物,不过慢慢地接触了更多的人,特别是自己工作之后,发现了这有些什么不对,我想即便是再牛逼的人,也并没有什么资格在精神和言语上对别人做的不太好的工作成果指指点点,毕竟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这是客观事实,不能用自己的标准什么事都来要求别人,不然工作经验,时间长短,资历,甚至是title还有什么意义 大神最近又发了一篇文章说自己的未来计划,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一篇吐槽文章,吐槽自己过去的种种,到现在,其实我也不是很在意这个40岁的男人到底在技术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自己各种“前女友”故事和各种离职风波中的趣闻更让我感兴趣,再准确点说,我更感兴趣的是前者,我认识的一个人干了这样的事(之前跟朋友说“我似乎一眼看穿了他未来10年的生活轨迹”),我自己差很多(幸亏不是差一点)干了这样的事情,对此我自己表示非常庆幸。我认识的人的父亲似乎对于自己的儿子抱了儿子,自己抱了孙子很高兴,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的,自己无端改变了另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而且是全然无法保证未来的情况下,这个有什么好值得高兴的,说大一点,我也非常清晰地看到了老一辈们对于“男人到年纪就结婚,女人生孩子就对了”这个想法在异国他乡的贯彻 自己对于父母催婚的反感大体上也来源于此,除了对于经济上被父母未来管制的抵触,还有对于担负起另一半人生的略略不自信。比起大学中二病时候的自己,这几年是成长了不少,但是离成熟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
-
【随笔】美飘留学生活反思
这个话题不管怎么来想都是有点麻烦的事情,个中原因或许也只有经历过留学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知道,一直想写一点东西,但是又觉得自己的阅历尚浅,还不足以写出点具有反思和总结意味的文字,这篇文章权且当做反思的一点点开始吧 今天在youtube的美国之音上看到一个视频,其中介绍了一个学戏剧的本科生,他毕业后进入摩根大通工作,拿着16万/年的薪水。本应该是值得人羡慕的事情,却因为期间她对自己人脉关系的一些观点,以及“跟六十多岁的忘年交每周打电话交流”的发言让评论区的人们开始了嘲讽,原因嘛,你懂得 我自己是不怎么相信美国之音的报道的,本科毕业生能进入摩根工作拿着150K+的工作怎么想都有点不太可能,就因此忘年交引发的“包养”疑问就显得很合情合理了。我并不否认有些极其聪明的人有这样的能力和机会,但是一个学戏剧的本科生,进入银行业什么的,怎么想都有点天方夜谭吧。而且这个关于留学生的视频中完全没有谈论到签证和文化差异的问题,就更别提语言问题了,很多外国人谈论的话题我们完全听都没听过,想要完全融入金融业的圈子,我觉得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 关于签证话题,只能说这是无数留学生的痛,父母不止一次地质问我相关的问题,但是别人的地盘,你作为外国人,凭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呢?以至于见到过一些人为了留在美国,不择手段的,说多了都是泪,奇葩的中国同胞们,哎 写到这里突然不想继续了,以后再说吧,希望父母们能转变自己的想法,不过,现在看来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了
-
[随笔] 关于考试满分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老了,总是时不时想起来一些以前的事情,不过慢慢觉得这些可能就是塑造我性格的人生转折点,于是决定在这里把一些事情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本来打算在豆瓣上写的,不过感觉有些东西还是私密一点比较好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几个学期还是有“思想品德”课的,至于学的内容嘛,大家都懂的,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觉得在书本上那些用定义解释定义的文字有多大用处,虽然当时仍然会因为一些英雄事迹而感动得流泪什么的,但是慢慢长大了,就对这些文字上的好人好事越来越没有感觉,反倒是生活这个drama让我不断地加强了“从书本上学习美德就是shit”这个想法的认识。 言归正传,想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一个新老师以及她给我的一段评语。记不得是初中几年级了,老莫阿黄你们如果还有印象记得告诉我,当时思想品德课来了一个新老师,最开始的几次考试都极其变态的难,而我不知道是哪次走狗屎运,在最难的一次里拿了全班唯一一次满分,不要问我怎么答的,这种考试就是蒙,背的那几条翻来覆去的写,当时那感觉就是一个爽啊,小屁孩儿时期拿个满分带个小红花什么的就能让自己高兴好几个星期,更别说接受全班的表扬什么,现在想想那几个星期飘飘欲仙的感觉比自己第一次拿数学考试满分还爽,但是,这也是我初中思想品德课考试噩梦的开始。印象中,从此以后,我就从来没有拿过这门课的满分,即便是全班六十好几的人中有20人左右拿满分的时候,这样的状况大概持续了两个月左右,这个老师本来对我的学习还挺关心的,后来就慢慢变了,看我的眼神多多少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仇视感”,当然也有可能是自我意识过剩的错觉,不过在某一次考试我又错失满分的时候,这个老师终于忍不住地在我的试卷上写了这么一句评语 “我一直在期待你得满分” 短短的10个字,对当时还什么都不太懂的我心里埋下了非常不好的东西,似乎我对于自己的评价都下了一次非常严肃的否定结论,那个学期里我被喊到办公室谈话的次数至此之后越来越多,而我除了脑袋空空地点头听着老师们的大道理,什么都不敢做了,畏首畏脚的性格一直持续到本科时候才稍稍开始有所改变,这种负面情绪或许也是我初中生活最后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的诱因之一吧。 中学时代的我对于班上那些有着自己想法,态度阳光的同学,有着特别的羡慕,以至于当时班上有一次发起换老师的联名签字的活动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签了名,自己装不了,跟着大家一起装总可以吧,不过那件事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不过这件事又有其他的来由了 这段时间这件事情在我脑袋里不断地回现,有的时候仿佛还能清晰地想起那几个字是怎么写的,虽然现在已经可以释怀了,但是呢,说完全放下了,谁信呢? 现在生活里每天都会或多活少地接触到新的人,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在心里给这个人下一个第一印象的判断,很多人没有办法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就再也见不到了,但是时不时又会从别人那里听到此人与某某又如何如何的事情,于是结合自己以前的判断,更新一下自己对于此人的认识,心里默默地说上一句“这人怎么这样啊”的吐槽,不过在人前还是装作一副淡定的样子不做任何结论和判断性的东西,任何文字和言语上的东西都会对别人产生不知道怎样的后果,或许有的人心大,不过我是做不到 本科最后一年蹲图书馆的时候开始自我推崇“中庸”的精神。“中庸”两字可谓极近言简意赅,真正要活的逍遥和淡然一些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
随笔
恍惚间感觉目前为止的人生过得挺没意思的,学生时代被赶着读书,高中毕业被赶着学数学,大学阶段被赶着出国,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地混了两年把,可以这么说,三四年开始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却发现周围除了雷兄没啥可以交流的对象。出国来之后被赶着思考人生,思考工作。找到工作了被赶着思考结婚,思考买房,我tmd才24岁,还想跟喜欢的人过过二人世界,还不想被天天喊着做这做那,现在顶烦一些人对我指手画脚的,不管是不是亲人,如果是讨论事务的对错,我可以虚心接受,但是如果你想来给我灌输人生观,价值观之类的东西,或者试图让我当人生导师给小朋友们来点开导,抱歉请你绕道走,我现在不待见这样的东西。 一些大人自己其实都没活明白,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到处宣扬呢?我现在有的一点感悟是,年轻人最怕在自己心智还不成熟的时候,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冲击。没有人告诉你具体为什么为什么,只告诉你这个好这个好,有个毛线的用,文革和学潮里一批批的例子还不够吗?
-
毕业五年后的差距 1
作为学生时代的结束,准备在这里写点总结性的文章,不知道会写多久一点点地来吧 默默地好像也毕业2个多月了,工作也差不多满1个月了,从上个月那场一个人的毕业旅行开始,也过了很长时间了,一直琢磨着写点什么作为学生时代结束的终结,今天风尘仆仆地从墨西哥弄完签证回来,错过了上午的内部培训,不过好歹有点时间写写东西了 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硕士,这一路走来发生了很多事情,从机场回来开车的路上,不经意回想起自己以前干的一些蠢事,黑历史的感觉让我自己差一点想用头敲方向盘,幸好是高速,我自己也把持住了,但是总的来说,自己出国之前的日子确实都是伴随着这些现在看起来有点面红耳赤的事情一点点堆积起来的。作为真正意义上人生的分水岭,看来不是大学入学,而是大学毕业,难怪毕业典礼叫commencement,因为确实是个开始,不是结束 平均算起来,自己高中同学的关系还是要更鉄一点,初中剩下的几个死党也仍然能够打个电话就天南地北地开始侃,也许是因为都来自不太大的小城市,也许是因为都经历过残酷的中考高考,这些个四年积攒下来的感情要比现在一些萍水相逢,点头之交的“熟人”更加富有怀念的意义。感慨这个是因为前些日子在状态里说的那个消息的事情,时间让大家都变了,只是有时候我们还以为可能还跟原来差不多;在美国也听闻一些人或者网上的帖子抱怨,有时候跟自己只是见过一两面的人就把自己当成个万事屋,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帮你呢?当然了,也听过更加严重的话“美国华人嘛,坏能坏到哪里去,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不得不承认在美国的华人确实不怎么团结,小圈子内还时不时来点撕逼什么的,但是作为从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来的人,每每看到老印们抱团的情形,我还是有那么些许感慨,但是自己忙起来也无暇顾及那么多了
-
how about future
I am a crazy fan of Bilibili, and recently one Uploader I have followed for a long time claimed in his lastest video that he will establish his own company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weeks. Actually I am a little surprised since Satoshi is almost same age with me, and most of young students like…